《朝雪录》到底“火不火”?即使剧集已经点映完结,这个话题依然不休。
从此次争论至少可以看到的是,观众对于如今剧集的所谓“爆”,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疑虑,甚至质疑行业的“虚假繁荣”。
剧集热度是否真的存在注水?如果存在,这种“虚假繁荣”到底对谁有利?
在《朝雪录》之前,招致大范围讨论的还有《临江仙》等剧。而反映出的问题是,当下对于“爆款剧”的认定,从官方平台的热度标准,到第三方榜单,再到普通观众的判断,正在出现越来越普遍的偏差。
在以往标准中,认定爆款剧的主要依据,是播出平台的站内热度,即所谓“破万”“破三万”。这一数据的出现,是伴随着前些年主要平台不再显示站内播放量后,综合播放时长、完播率、拉新量、弹幕互动数据等指标,形成的热度计算和排名机制。
制片人彤彤向狐厂娱乐观察介绍:“站内热度指标的出现,其实有一方面因素是,此前站内播放量数据面对着较大争议,所以当平台方面希望肃清乱象,基于更好地显示剧集的热度情况推出的一种指标。”
虽然各平台的计算标准不同,“破万”的含金量也存在差异,但不妨碍其在较长时间内成为一种普遍依据。
但今年以来许多消息指出,一些平台开始调整站内热度的计算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这加剧了剧迷对所谓“爆剧”的疑虑。
“这轮平台算法更新结合了一些变化,比如‘云包场’‘角色打投’等玩法的迭代,这种互动肯定是要计入热度计算的。”彤彤表示,“但也会有声音认为,此次调整是因为行业缺乏真爆剧,所以有意放大粉丝互动的权重,降低某些标准来制造更多‘爆剧’。”
如今无论对于行业平台,还是制作公司或演员,产出爆款剧的数量都是硬性指标,更牵扯到平台竞争、投资者信心等复杂的产业问题,所以在不少声音看来,行业是存在“虚假繁荣”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