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一辆刚“吃饱”清洁电力的新能源汽车缓缓驶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园区内,屋顶光伏设备产生的电力保障着园区17家企业的用能需求;茶山上,生态种植的茶叶将被打上“碳标签”走向市场……
烈日下,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屋顶上排列整齐的光伏面板正“努力工作”,将阳光源源不断转化为电力,送到村民家中。
这个村庄如今正以光伏发电为核心打造“低碳乡村”。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了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说,这些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8月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技术人员介绍充电站。
同时,村里的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0余亩池塘与30余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益”,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
一块块光伏面板,既鼓了钱袋子,又护了绿家园,真正让老百姓尝到“低碳甜头”。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介绍,村里已有几十户村民安装了光伏面板,除了家庭日常用电以外,多余的电会自动卖给电网,获得“阳光收益”。
村民王俊霞家开办的民宿里,采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竹子制成的纸巾盒、水果篮、收纳筐,代替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受到客人们的喜爱。这个“以竹代塑”的低碳民宿院门口,一个小牌子上公示着家庭的积分。
王俊霞说:“我们通过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村民从一开始嫌麻烦,到现在已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了。”
“我们要着力打造低碳生活的全场景,让老百姓在美如诗画的景色中健康快乐和谐地生产生活。”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表示,当地着力探索“生态增汇、生产降碳、生活减碳”的特色路径。
他介绍,村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生态家底丰厚,要进一步发挥竹园、茶园的碳汇作用;在茶叶生产中,通过管理土地污染、禁止使用高污染的农药、推广人工除草等举措,让贴有“碳标签”的径山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光伏公交站等绿色设施到数字茶园等生产业态,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数字驾驶舱实时管控双碳数据和能效指标……在这个小山村,“零碳”正在成为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