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以 1942 年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为历史原型,通过震撼的视听语言与严谨的历史考据,向全世界揭开了一段被遮蔽的二战真相。影片由管虎、费振翔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等实力派演员主演,于 2025 年 8 月 8 日全球公映,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艺项目。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艺术重构历史现场,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叙事的认知盲区,用中国渔民的人道主义精神重塑二战东方战场的集体记忆。

一、历史事件的深度还原
1. 被掩盖的国际罪行
1942 年 10 月,日军押运 1816 名英军战俘的 “里斯本丸” 号货轮在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不仅未按《日内瓦公约》悬挂红十字标志,更在沉船后封锁船舱、射杀逃生战俘,导致 828 人遇难。这一事件长期被西方叙事边缘化,直到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2024 年上映)与电影《东极岛》的相继推出,才让这段历史重回公众视野。
2. 渔民救援的英雄史诗
东极岛 200 余名渔民冒着日军枪炮,划着小木船展开营救,最终救起 384 名战俘。影片通过1:1 复刻沉船、水下实拍技术,真实呈现了渔民在能见度不足 0.5 米的浑浊海水中裸眼潜水的场景,演员朱一龙、吴磊等为贴近角色接受专业潜水训练,朱一龙更因减压病一度入院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政府。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使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 83 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

二、叙事策略的创新突破
1. 小人物视角的历史解构
影片摒弃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聚焦渔民阿赑(朱一龙饰)、阿荡(吴磊饰)兄弟及渔家女阿花(倪妮饰)的个体命运。阿赑最初救人是为换取药品救治母亲,阿荡因目睹日军暴行产生复仇心理,这种复杂人性的刻画打破了 “高大全” 的英雄模板,还原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觉醒。倪大红饰演的吴老大虽未直接参与营救,但其 “海上难必救” 的祖训成为贯穿全片的精神内核。
2. 东西方视角的文化对话
影片采用 “双主线并行” 结构:一条线跟随中国渔民的救援行动,另一条线通过英国战俘纽曼(威廉・富兰克林・米勒饰)的视角,展现西方对东方 “救世主” 的认知转变。这种叙事策略既避免了 “东方主义” 的刻板印象,又通过药品分配、语言障碍等细节,探讨了战争中的普世价值。英国《泰晤士报》评价该片 “以深切同理心讲述了一段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