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山河为证》于 2025 年 8 月 11 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全球首映礼,这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 14 年抗战历程的作品,以震撼的影像力量与严谨的史学态度,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重要献礼之作。影片将于 8 月 15 日全国公映,恰逢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0 周年纪念日,以光影铭刻历史的同时,也传递出对和平的永恒追求。

一、首映礼现场:历史记忆的庄重唤醒
首映礼吸引上千名社会各界观众共同见证,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影片总导演于鹏携导演韩金娜、黄跃等主创团队分享创作历程,强调 “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发生的”。担任解说的著名演员陈建斌虽未亲临现场,但通过工作花絮展现了他对配音的极致追求 —— 逐字推敲语气、反复斟酌情感,力求用声音传递历史的厚重感。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馆长李宗远在致辞中指出,影片是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印证了中国战场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价值央视新闻。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轶民表示,影片依托党史、军史、抗战史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确保内容经得起严谨考证央视新闻。
二、内容与制作:用技术赋能历史真实
1. 14 年全景叙事,突破时空局限
影片以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至 1945 年抗战胜利的完整时间线为轴,首次通过影像系统梳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全过程。从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的艰苦周旋,到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的惨烈战场;从敌后根据地的 “地道战”“地雷战”,到普通民众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的全民抗争,影片以宏大叙事构建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史诗画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首次披露苏联导演卡尔曼 1938 年来华拍摄的珍贵彩色影像,其中中国军人冲锋时的坚毅面庞、民众支援前线的鲜活场景均为国内首次公开,生动镌刻出战火中的民族气节。

2. 技术创新:让历史影像重焕生机
主创团队整合海量尘封档案,运用数字修复与 AI 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逼真还原。例如,通过 4K 修复技术让东北抗联密营中杨靖宇胃里的棉絮特写、淞沪会战焦土上的钢盔等细节清晰可辨;三维战场还原技术则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地形地貌与战术部署立体呈现。影片还创新性地设计 “沉浸式历史场景”,如在 “重庆大轰炸” 章节中,3D 建模还原的防空洞内,八路军战士遗书里 “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墨迹仿佛触手可及,让观众在光影交错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