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仙侠剧市场在经历 “神魔转世”“三生三世” 的叙事疲劳后,正通过凡人视角的叙事革新实现类型突围。这种转向不仅是创作策略的调整,更是对仙侠题材文化内核的重新挖掘。以《凡人修仙传》《白月梵星》等作品为代表,创作者通过弱化神力光环、强化生存博弈、重构价值体系,将修仙故事从云端拉回人间,在传统仙侠的框架中注入现实主义基因。

一、叙事逻辑的重构:从 “天命之子” 到 “生存博弈”
1. 凡人起点的祛魅化表达
传统仙侠剧主角常以 “上神转世”“灵脉天成” 开局,而《凡人修仙传》中的韩立(杨洋饰)则是 “为让家人吃上烙饼” 投身修仙的山村小子。这种 “吃饱饭” 的朴素诉求,与《白月梵星》中白烁(白鹿饰)“重金买灵符、满城购仙书” 的笨拙尝试形成互文,打破了修仙叙事的浪漫滤镜。剧中韩立初入修仙界时,连基本的 “引气入体” 都需反复练习,其 “手抖装胶卷” 般的生涩感,让观众看到修仙不是天赋特权,而是普通人的生存选择。
2. 资源匮乏下的丛林法则
修仙世界被重构为资源争夺的残酷战场。《凡人修仙传》中,筑基丹的配额制度、门派间的情报暗战、修士对 “灵矿” 的争夺,与现实职场的晋升机制形成镜像。当韩立在矿洞中以 “低阶修士” 身份智斗高阶妖兽时,其 “以小博大” 的策略被观众解读为 “职场新人的逆袭指南”。这种将仙界社会化的处理,使修仙故事从 “天命叙事” 转向 “生存哲学”,韩立那句 “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成为当代年轻人应对内卷的精神注脚。
二、美学体系的革新:从 “视觉奇观” 到 “文化肌理”
1. 实景拍摄的在地化实践
为打破仙侠剧 “绿幕特效堆砌” 的诟病,《凡人修仙传》剧组横跨新疆乌尔禾、贵州荔波等地取景,将真实山川转化为修仙世界的地理坐标:新疆的戈壁滩成为乱星海战场,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化作太南谷秘境。这种 “以山河为证” 的拍摄手法,不仅赋予虚构世界真实质感,更通过航拍镜头将《千里江山图》般的青绿山水融入叙事,实现 “道法自然” 的道家美学与现代影视工业的结合。

2. 器物符号的文化溯源
剧中道具设计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密码:韩立乘坐的 “神风舟” 源自汉代 “仙人乘槎” 典故,颠倒五行阵的纹样考据商周青铜器。在神手谷修炼的情节中,韩立通过古法制丸、推拿针灸、药浴养生等细节,将中医文化与修仙体系巧妙融合,被《光明网》评价为 “用修仙故事传承非遗技艺”。这种 “考据式创作”,使仙侠剧从视觉奇观升华为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