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3 日独家披露,美国政府在出口的人工智能芯片货物中秘密植入位置追踪器,以监控这些产品是否被非法转运至中国。这一行动由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主导,联邦调查局(FBI)等机构协同参与,涉及戴尔、超微等服务器制造商的英伟达、AMD 芯片货物。以下从技术细节、战略意图、法律争议及中国反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实施:隐蔽性与精准度的双重设计
1. 多层次监控布局
追踪器分为两类:一是尺寸接近智能手机的大型装置,直接附着于运输箱外部;二是微型隐蔽设备,嵌入服务器内部组件甚至主板中,需专业拆解才能发现。例如 2024 年一批戴尔服务器案例中,运输箱外部安装了大型追踪器,包装内部和设备本体也藏有微型装置,形成 “内外双重监控”。
2. 定位技术与信号传输
追踪器通过光速信号传输时间测算位置,误差控制在 500 米以内,可实时回传数据至美国执法部门。部分型号还具备远程激活功能,可在检测到异常转运时自动触发警报。这种技术设计既满足执法需求,又规避了传统 GPS 在集装箱内信号衰减的问题。
二、战略意图:技术遏制与全链条监控
1. 填补出口管制漏洞
美国自 2022 年起限制英伟达 H100、AMD MI300 等高端芯片对华出口,但通过马来西亚、阿联酋等第三国的走私活动屡禁不止。追踪器的部署旨在破解物流盲区 —— 即便芯片经东南亚中转,仍能通过实时定位锁定最终用户。2025 年 6 月,美国司法部依据追踪器数据逮捕两名中国公民,指控其通过马来西亚向中国运输价值 2300 万美元的英伟达 H100 芯片,这是已知首个公开案例。

2. 构建技术霸权控制体系
这一行动与美国国会推动的《芯片安全法案》形成呼应。该法案要求所有高端 AI 芯片强制植入位置验证模块,若未获许可,芯片将被远程锁死。白宫将此类技术定位为 “国家安全工具”,试图构建从芯片设计、制造到物流的全链条监控网络,实现对全球算力资源的终极控制。
3. 数据主权与地缘博弈
追踪器不仅能定位设备,还可能通过芯片漏洞窃取数据。2025 年 7 月,奇安信实验室发现某美国芯片的电源管理单元存在远程电压调控后门,可导致服务器瘫痪或数据泄露。这种 “技术殖民主义” 被批评为数字时代的炮舰外交,直接威胁中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