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候场》对话中,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以其标志性的诗意表达,深刻阐述了电影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艺术本真的核心命题。他指出,电影人面对的真正挑战依然是保持真实的自我,这一观点贯穿其创作生涯,也在当下技术迭代与市场压力交织的环境中愈发彰显其价值。
托纳多雷在《候场》中直言,当下电影人面临的挑战并非技术革新,而是如何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表达之间保持平衡。他以《天堂电影院》为例,该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的核心,并非复杂的叙事结构或视觉奇观,而是对电影本体的热爱与对人性共通情感的捕捉。这种 “去技巧化” 的创作理念,与当下部分追求视觉刺激却忽视情感深度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托纳多雷的电影始终根植于个人记忆与生命体验。在《天堂电影院》中,他将童年在西西里小镇影院的经历转化为银幕上的光影诗篇 —— 神父审查胶片时剪掉的吻戏、放映员阿尔弗雷多保存的胶片碎片,这些细节皆源自真实事件。他坦言,每部作品都是人生的切片:《海上钢琴师》中 1900 对钢琴的纯粹热爱,实则是他对艺术理想主义的自我投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少年的窥视视角,折射出人性中隐秘的欲望与成长的阵痛。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创作方式,要求创作者必须直面内心,正如他在《候场》中强调的:“如果能审视自己的灵魂,或许也能洞察他人的灵魂”。
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托纳多雷依然坚持先有故事,后有技术的原则。他回忆与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合作模式:剧本完成后,两人会用数月时间讨论音乐与影像的契合点,甚至在开机前便已完成配乐。这种 “声音先行” 的创作流程,让音乐成为串联镜头的灵魂线索,确保叙事始终服务于情感内核。他特别提醒年轻创作者:“不要把技术作为和观众交流的方式,能引起共鸣的永远是真诚的故事”。
面对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短视频文化的冲击,托纳多雷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技术变革只是媒介载体的迭代,电影的本质始终是讲故事。他以《天堂电影院》的跨文化传播为例:意大利观众从中看到战后社会变迁,中国观众则将其解读为对集体记忆的追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证明,真实的人性表达永远具有穿透性。他强调,电影人不应被市场数据或流行趋势裹挟,而应像《海上钢琴师》中的 1900 坚守邮轮那样,在自己认定的艺术航道上保持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