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您对重庆的印象是40℃的高温,还是热辣滚烫的火锅?我们的记者在调研时,却一路感受着“清凉”。 从城区到库区、山间,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清凉业态,而这都离不开一个字:“水”。今天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我们就一起看看重庆这里“水”的新变化。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这里是长江重庆段的一条支流,刚刚新增了漂流等旅游项目。在炎热的夏天感受漂流带来的清凉,也成为周边游客的新选择。不仅如此,像农家乐、民宿等相关配套的亲水旅游业态也越来越多。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这个餐馆的门口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铁锚,仿佛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这家店的老板曾经也是水上人家,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渔民的退捕转产,曾经这些水上的老物件,如今也成了他们的招牌。

像这家餐馆老板一样上岸的渔民,在重庆长江边上还有不少。陈廷江以前在江面上以捕鱼为生,吃住都在船上,甚至连小女儿都是在船上出生的。
上岸以后,街道工作人员帮助陈廷江等渔民申领拆船补贴、办养老保险、提供低息贷款开餐馆、减免相关税费等各种服务,上岸后的日子过得越发称心。

近年来,重庆累计退捕渔民1.0489万人,退捕渔船5342艘,实现长江干流重庆段船舶污染物“零排放”。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重庆段水质已连续8年稳定保持二类,较2016年提升一个等级。禁渔四年来,长江重庆段鱼类物种增加58种,长江鲟等珍稀物种出现频率显著提高,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两个等级。生态越来越好的同时,江里岸上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两江交汇,浩荡东流。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通过对入境和出境的水质监测发现,长江在重庆奔腾了近700公里,水质却不降反升。这道关口是如何守住的?

上午9点多,记者跟随江北区生态环境局的巡检小队在江边下车,开始当天的山区隐蔽排污口巡查任务。地图显示直线距离只有1000多米,但陡峭崎岖的山路却让行程花了半个多小时。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整个重庆的入河排污口超过15000个,而像这样人迹罕至的排污口至少有数百个,除了安装在排污口的监控设备之外,工作人员还要定期到现场来巡查,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