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偶剧陷入「仙侠套路化」「宅斗同质化」的红海困境时,《锦月如歌》《与晋长安》等以女将军为主角的剧集凭借人设革新、制作升级与情感模式突破,成为暑期档最亮眼的破局者。这类作品以「银枪铁马」取代「情丝绕指」,用「战场权谋」重构「后宅心计」,不仅刷新了古偶剧的创作范式,更在观众审美疲劳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赛道。
一、人设革新:从「菟丝花」到「女将军」的价值觉醒
-
颠覆传统的角色定位
不同于古偶剧中常见的「傻白甜」「白切黑」等女性形象,《锦月如歌》的禾晏(周也饰)与《与晋长安》的黎霜(宋轶饰)均以女将军身份贯穿全剧。禾晏从被迫替兄从军的闺阁女子,成长为统领千军的「飞鸿将军」;黎霜则以「铁血边防军主帅」的身份,在战场上与敌国将领展开智勇博弈。这种设定打破了「女性角色依附男性」的叙事惯性,将故事舞台从宅院、仙山拓展至边疆战场,使女性角色的事业线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动力。 -
双强互动的情感模式
两部剧均采用「女强男强」的情感架构:禾晏与肖珏(丞磊饰)在战场上并肩杀敌时是生死相托的战友,在朝堂权谋中是棋逢对手的盟友;黎霜与晋安(丞磊饰)则因「血契」羁绊,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间反复拉扯。这种势均力敌的情感关系,摒弃了传统古偶「男主拯救女主」的套路,转而通过「水中试探」「马背拥吻」等场景,展现乱世儿女在烽火中的克制与炽烈。
二、制作升级:工业化标准下的「硬核古偶」
-
战争场面的沉浸式还原
《锦月如歌》为呈现冷兵器战争的真实感,调用 500 名群演、300 匹战马,在敦煌沙漠实景拍摄半月。剧中「掖州保卫战」一场戏,通过长镜头调度展现骑兵冲锋、弩箭齐发的战场全景,配合杜比全景声还原马蹄轰鸣、兵器碰撞的细节,被军事迷评价为「近年最具战术真实感的古装战争戏」。《与晋长安》则引入动态捕捉技术,将黎霜的剑术动作与 AI 算法结合,使武打设计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具视觉美感。 -
历史考据与艺术加工的平衡
制作团队在服化道设计上融入考据细节:禾晏的铠甲参考唐代明光铠形制,黎霜的戎装则借鉴宋代步人甲元素。同时,为增强戏剧冲突,编剧对历史逻辑进行合理改造 —— 如《锦月如歌》中「潜艇开进火山口」的情节虽被军事迷质疑,却通过水下爆破的视觉奇观和战术决策的智斗张力,成功说服普通观众。这种「考据为骨,想象为翼」的创作策略,为古偶剧的历史题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