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贝壳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交易额8787亿元,同比增长4.7%;营收260.1亿元,同比增长11.3%;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31.2%。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将股份回购计划从30亿美元扩大到50亿美元,并延长期限至2028年8月31日。
“股份回购可以推高股价,并且增加股权激励的价值。”一位关注港股的投资人对此表示。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管理层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来稳定市场信心,但依然难掩一个尴尬的事实——这家曾经的互联网巨头已经掉队了。
四年前的5月20日,左晖因病离世。那时的贝壳还站在巅峰:股价52.5美元,市值超过800亿美金,稳居中国互联网公司前十五名。
然而如今,贝壳美股股价跌至18.58美元,跌幅超过60%;港股股价在今年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0%的背景下仅涨7%,明显跑输大盘,截至发稿报50.55港元。
从昔日巨头到如今掉队,反差令人唏嘘。表面上看,这其中有整个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客观因素。但不可否认,管理层因“天价薪酬”失信于公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晖离世四年多来,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房产服务明星企业”真实状况如何?基于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能看到哪些新变化和趋势?在业绩波动与高管薪酬争议并存的背景下,贝壳的治理结构是否需要反思?
如今的贝壳,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要理解贝壳的业绩困境,需回顾其过去几年的表现。从2021年到2025年第二季度,贝壳的业绩轨迹堪称“过山车”:
2021年是增收不增利。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相对活跃,下半年起因政策调控导致市场降温,贝壳为抢占市场份额大量投入但效率不高,最终亏损5.2亿元。
2022年是应对寒冬。这一年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贝壳传统业务受严重冲击,营收暴跌,亏损扩大。
2023年是触底反弹。市场回暖,贝壳大幅削减成本、提效,营收恢复增长,实现扭亏为盈。
2024年盈利下滑。全年表现平平,但存量房业务四季度反弹,带动单季收入增速达54%。
2025年前两个季度延续了这种分化。第一季度营收大幅增长、盈利平稳,第二季度营收增长再度放缓,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由此可见,贝壳业绩高度依赖外部环境。公司虽努力通过业务多元化减少这种依赖,但赚钱依然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