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主演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剧《脱缰者也》上映三日累计票房 656 万,排片率从首日 4.1% 骤降至 2.9%,创下导演曹保平职业生涯最差开局。这一结果与主创团队预期的 5 亿票房目标形成强烈反差,暴露出电影市场定位、内容创作与观众期待之间的多重错位。
一、票房遇冷的核心困境:类型杂糅与预期落差
-
题材定位的模糊性
影片试图融合天津地域喜剧、犯罪悬疑与家庭伦理元素,但三者未能形成有机统一。天津方言的使用被观众批评为 “生硬嫁接”,如郭麒麟的天津话被指 “比海河还飘”,而犯罪情节的荒诞化处理(如 “绑架外甥戒网瘾”)既缺乏逻辑支撑,又消解了严肃议题的深度。这种 “四不像” 的风格导致核心受众模糊 —— 喜剧观众嫌不够搞笑,犯罪片爱好者嫌不够硬核,家庭伦理片观众嫌情感浮于表面。 -
档期竞争的碾压性冲击
影片上映时正值暑期档尾声,同期《南京照相馆》以 18.37 亿票房领跑市场,《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等片也分流了大量观众。更致命的是,影院为保证上座率,将黄金场次让给重映的《孤注一掷》《蛟龙行动》等热门影片,导致《脱缰者也》日均排片不足 3%,形成 “低排片→低票房→更低排片” 的恶性循环。 -
宣传策略的误导性
片方过度强调 “津味黑色幽默” 标签,却未能在预告中清晰展现核心冲突。部分观众冲着 “郭德纲父子同框” 买票,结果正片互动不足 30 秒,引发 “预告片诈骗” 的差评。这种宣传错位直接导致观众预期与实际观影体验严重脱节。
二、观众评价的两极撕裂:专业认可与市场否定
-
专业影评的高度赞誉
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期间,影片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提名,专业影评人称赞其 “将犯罪题材的冷峻与市井温情熔于一炉”,郭麒麟的表演被评价为 “褪去相声痕迹,展现出角色痞气与脆弱的层次感”。曹保平标志性的多线叙事和细节伏笔设计,也被肯定为 “没有废笔的完整叙事”。 -
普通观众的尖锐批评
豆瓣评分从开画 8.5 分暴跌至 5.1 分,短评区充斥 “剧情像脱缰的野狗”“全员工具人” 等负面评价。具体争议点包括:- 逻辑硬伤:绑架动机荒诞(为 80 万拆迁款绑架亲外甥)、角色行为不可理喻(流产女友死心塌地倒贴);
- 地域失真:天津地标全靠绿幕抠图,连狗不理包子都未出现,被本地观众吐槽 “不如抖音天津大爷跳水真实”;
- 情感悬浮:结尾用煤气爆炸失忆强行和解,被批 “把家庭矛盾当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