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文魂:《阵地》如何重构文化抗战的历史叙事
一、时代命题与创作初心:填补文化抗战的影像空白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电视剧《阵地》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核心场域,首次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抗战史诗。这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导、中央宣传部重点推荐的作品,通过 20 余件历史事件的艺术重构(如桂林八办设立、西南剧展举办),将 1938-1944 年间聚集在桂林的 3000 余名文化人士的抗争史搬上荧屏。

从夏衍在山洞印刷《救亡日报》的油墨痕迹,到徐悲鸿在防空洞创作《愚公移山》的笔触,剧集以 “文化也是战斗力” 的理念,填补了抗战题材中 “军事叙事” 独大的空白,构建起 “笔杆子与枪杆子并重” 的历史认知维度。
这种创作突破源于对历史本真的深刻挖掘。据史料记载,桂林在抗战期间出版图书占全国总量的 80%,发行报刊超 200 种,西南剧展参演剧目达 70 余台,观众超 10 万人次。剧集通过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在日军轰炸中转移印刷设备、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在断墙前发表 “文化不亡,民族不灭” 演讲等场景,将这些冰冷的历史数字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正如导演高希希所言:”我们不是在拍一部简单的历史纪录片,而是要让观众感受到文化人在硝烟中守护精神火种的滚烫温度。”
二、叙事创新与艺术突破:双线交织的史诗建构
《阵地》采用 “文化抗战” 与 “军事抗战” 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在文化战线上,剧集细腻刻画了文化人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战斗武器:茅盾在菜窖中创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用文学隐喻揭露社会黑暗;田汉在空袭间隙创作话剧《秋声赋》,以戏曲形式激发民众斗志。

这些情节并非虚构,而是真实还原了西南剧展期间,文化人在日机轰鸣声中坚持排演的历史场景。军事线上,剧集则通过李晨饰演的李克农领导桂林八办的情报斗争、徐璐饰演的女学生林小满冒险传递细菌战情报等情节,展现了文化抗战背后的武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