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优乐汇娱

脱离内容本质的套路营销,终将被观众抛弃。

2025-09-11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早期依赖明星效应、话题炒作的 “套路化” 操作,到如今短视频平台主导的碎片化传播,营销手段的迭代速度远超预期。然而,当《前任 3:再见前任》凭借 “吃芒果” 片段创造 19 亿票房的神话逐渐褪色,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脱离内容本质的套路营销,终将被观众抛弃

一、套路营销的困局:同质化与信任危机

  1. 短视频营销的模板化陷阱
    当前电影宣发已形成固化流程:截取高光片段制作短视频,通过 “赛马机制” 筛选爆款内容,再集中投放至抖音、快手等平台。例如《长安的荔枝》通过 “雪中送炭的友谊”“夫妻相见” 等片段获得超 200 万点赞,但这种模式导致观众对电影的期待被压缩为几个 “情绪爆点”。当所有电影都采用类似策略,用户面对海量相似内容时,不仅审美疲劳,更难以判断影片真实质量,评论区高频出现 “这个电影真的好看吗” 的质疑。
  2. 路演的综艺化异化
    传统路演中主创与观众的深度交流已被 “整活儿” 取代。2025 年暑期档,《长安的荔枝》导演现场唱歌、《捕风追影》演员跳男团舞等操作成为标配,甚至出现职业观众配合提问、网红摆拍等乱象。这种 “表演式” 路演不仅消耗观众信任,更让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被边缘化。张译在《三大队》路演中拒绝跳 “科目三” 的举动引发热议,侧面反映观众对真诚交流的渴望。

二、市场的觉醒:口碑与内容的双重回归

  1. 观众决策的理性化趋势
    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档观众购票前会参考多个平台信息,冲动消费减少,理性消费占比提升。豆瓣评分 7.9 分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通过 “平民视角” 和 “文化内核重构” 实现票房逆袭,证明高质量内容仍是破圈关键。更值得关注的是,《南京照相馆》等影片通过 “票根经济”“观影 + 文旅” 等创新模式,将观众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黏性,这种 “内容 + 体验” 的复合策略正在重塑市场规则。
  2. 口碑发酵的长尾效应
    与早期 “票房井喷式” 爆发不同,如今电影需要更长的口碑沉淀期。例如《南京照相馆》凭借 88.5 分的观众满意度(年内最高分),在上映后多次实现票房逆跌,其成功源于对历史题材的创新叙事 —— 以 “通行证困局” 切入普通百姓的命运,而非传统的宏大战争场景。这种 “以小见大” 的创作思路,让影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深度讨论,形成 “自来水” 传播。

最新文章

天赋兑现:从 “白纸” 到 “影后” 的跨越

电视剧

 

阅读15435

行业启示:老艺人的价值重构与社会担当

电影

 

阅读10520

与秦汉的二十年纠葛:爱而不得的困局

综艺

 

阅读12802

多地宣布:国庆期间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有食堂4菜1汤15元,可订桌席

时事

 

阅读1643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24年地方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5.52%

新闻

 

阅读16066

京ICP备202510338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