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今却成了消费者对餐饮企业最现实的灵魂拷问。
当罗永浩对“预制菜”的吐槽,遭遇西贝餐饮集团(下称“西贝”)“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打官司”的激烈反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知名餐饮企业的公关“翻车”现场,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商业逻辑与消费心理巨大裂痕的镜子。
消费者追问:到底在为谁的“功夫”买单
在这场论战中,消费者并非无理取闹的“键盘侠”。罗永浩的帖子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核心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当代消费者的困惑与不满。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这个技术名词,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感知。

知情权焦虑:当消费者走进一家人均消费不菲、强调“天然、地道”的餐厅时,他们默认的交易契约是:我为新鲜的食材、厨师的即时手艺和那份独一无二的“锅气”付费。如果菜单上没有标注,“现做”就是理所当然的期待。西贝直播中出现的冷冻馍、隔夜肉串和长达9个月保质期的儿童酱料,无异于在消费者这份默认契约上,用大写加粗的字体写上“最终解释权归我司所有”。这触犯了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带来了强烈的“被欺骗感”。
性价比:我的钱,值不值?“贵”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贵得不明不白”。消费者可以为“米其林三星”的创意支付高价,可以为“黑珍珠三钻”的环境和服务买单,但他们无法接受为“解冻、复热、摆盘”这一套工业流程支付手工匠心的价格。当他们发现自己支付的高昂餐费,可能大部分贡献给了西贝的“中央厨房”——这个正在“变味”为食品加工厂的庞然大物,而不是后厨里那位挥汗如雨的大师傅。
一言以蔽之,消费者在意的是:“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消费者付的钱,到底是在为“西贝的功夫”买单,还是在为“西贝的效率”买单?如果是后者,请明码标价,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西贝危机中应化解的争议点
西贝的应对被多位专家评为“灾难级公关”。深入剖析此次事件中的种种操作,几乎精准地踩中了每一个可能导致局势恶化的“雷点”,形成了从“硬刚”到“打脸”的灾难循环。

首先是回应充满对抗性,高调硬刚。危机公关的首要原则是“降温”而非“点火”。罗永浩并非普通消费者,而是拥有千万级粉丝的“维权网红”,其吐槽本质也从某些层面代表了消费者对行业透明度的质疑。西贝直接以“走法律程序起诉”为回应,将舆论战场从“事实讨论”升级为“企业VS消费者代表”的情绪对抗,这相当于用灭火器喷向油锅。起诉书吓不到网友,只会吓跑顾客。
其二是纠缠术语定义,忽视公众认知。西贝坚称“中央厨房菜品非预制菜”(符合国标),但消费者认知中“预加工=预制”是朴素逻辑。西贝的“技术性狡辩”被网友群嘲:“所以冷冻24个月的西兰花是‘现采现摘’?”消费者不是标准制定者,而是体验评判者。
在经历了初期的激烈对抗后,舆论的巨大声浪似乎正倒逼西贝从“应战”模式切换至“应对”模式,显示出西贝直面问题的意愿。这种从情绪化防御到理性反思的转变,虽然过程坎坷且代价高昂,却是一家成熟企业在风暴中重新校准航向、正视消费者真实诉求的必要一步。这或许也预示着,西贝正在从这场代价不菲的公关课中,艰难地寻找着重塑信任、回归品牌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