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近期关于稀土出口管制的表态,是中国政府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正常举措。以下从政策背景、法律依据、国际沟通及战略意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背景:精准回应全球产业链风险
2025 年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三项公告,对稀土相关技术、境外加工产品及特定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此次政策调整是继 2025 年 4 月对中重稀土实施管制后的进一步升级,主要针对以下风险:

- 技术外流与军事用途:部分境外组织通过非法获取中国稀土技术,生产用于军事领域的高精度武器(如先进战机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直接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例如,美国军方武器系统中 75% 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稀土。
- 供应链绕开管制:西方国家通过 “友岸外包” 将中国稀土原料转移至第三国加工后再出口,试图规避中国管制。新规首次将境外加工产品纳入管控范围,规定凡含有 0.1% 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海外产品再出口时需经中方许可。
- 技术垄断与产业升级: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领域占据全球 90% 以上份额,但长期面临 “只卖原料、缺乏定价权” 的困境。此次对磁材制造、二次资源回收等核心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旨在推动国内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
二、法律依据:构建法治化出口管制体系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严格遵循国内法与国际法框架:
- 国内法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2020 年实施)为核心,配套《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稀土管理条例》(2024 年实施)等法规,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例如,新规明确要求出口经营者对技术资料、生产线服务等物项申请许可,并建立违规处罚机制。
- 国际义务履行:中国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通过管制稀土物项防止其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符合国际防扩散共识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商务部明确表示,对用于军事用途或提升军事潜力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 透明度与合规性:政策设置合理过渡期(如境外加工产品管制自 2025 年 12 月 1 日起实施),并为欧盟企业开辟 “绿色通道” 加快审批,体现了平衡安全与贸易的务实态度。
三、国际沟通:寻求合作与管控分歧
面对国际社会的关切,中国通过多双边机制积极沟通:
- 中欧对话:在 10 月 21 日与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会谈中,王文涛强调中方措施是 “正常做法”,并承诺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方虽表示理解,但要求加快许可流程以缓解欧洲汽车、电子企业的停产压力。
- 中美博弈:美国对新规反应强烈,威胁加征关税并推动 G7 协调反制。但中国通过将管制范围精准聚焦军事用途和技术垄断,避免全面对抗。例如,对用于 14 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的稀土物项实施逐案审批,既维护安全又保留合作空间。
- 行业影响与应对:短期来看,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报告称,约 75% 的许可证申请未获批准,导致多家工厂停产。但长期而言,中国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无稀土电机研发)和全球资源勘探(如参与非洲稀土项目)降低依赖。